環境衝突正在成為當下中國社會最顯性的衝突領域,由於環境污染某種程度上的“去階級性”、“去地域性”,使得環境問題更容易連接各個階層與有巢氏房屋地域的人群,從而形成集體性的抗議事件。每逢衝突興起,最終理性的解決辦法,都離不開對第三方環評報告的議論。可以說,某種意義上,第三方環評機構的權威度提升,實際上構成了消解各方衝突的關鍵性的因素。
  日前,環保部網站公佈了62名環評工程師存在“掛靠”問題,環保部將對這些“掛靠”環評工程師予以通報批評,並將處理相關環評機構。據環保部稱,經核實查證租辦公室,這些環評機構申報的環評工程師並非本機構專職技術人員,實為行政機關公務人員或其他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違反了建設項目環評資質和人員管理相關規定。
  對於稍有“中國經驗”的觀察者而言,上述環保部的批評內容,都不會讓其感到陌生。作為一個缺乏社會空間的國度,尋找第三方的任務一直都無比艱巨。儘管國家不乏各項註冊環評師的考核標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環評工程師領域的亂象始終存在化療副作用,環評工程師身兼政府官員與環評師兩職的現象層出不窮,即運動員和裁判員都是同一人。
  2013年,廣西柳州市柳南區基隆村,造紙、冶煉、洗滌等小SD記憶卡企業將生產污水直排入柳江二級水源保護區河段,但環保部門卻認定排入的是市政污水管網,並讓這些違規排污企業通過環保審批。虛構的“市政污水管網”屢次在環保審批文件中出現,環評報告多處造假,最終引發當地村民抗議。事後查明,所謂的環評報告完全可以花錢購買,在權力能夠變現的前提下,環評工程師反而成為了環境污染的幫凶。
  柳州事件沒有證據證明環評工程師資質有問題,但環評機構的“第三方屬性”卻喪失殆盡。而本次環保部公佈的記憶體62名環評工程師,例如掛靠在河北輻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環評工程師胡俊明,實際工作單位為湖北省環保廳;掛靠在荊門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楊華,實際工作單位為荊門市環保局,這些人在個人身份上橫跨兩界,利益貫通,與第三方所要求的“獨立”、“客觀”毫無關係。
  “偽第三方”的存在,帶來的危害常常被人忽視。由於第三方自身關係與政府或企業靠得太近,社會信譽度無法被承認,導致即便是科學中立的環評結果,也難以獲得民眾方面的信任。所謂“信任困局”,已經成為第三方環評方乃至整個環境衝突解決所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所以,此次環保部整頓這些“偽第三方”,對於清理政府、企業與第三方之間的模糊關係,可謂當務之急。假如第三方環評機構的工作人員都無法濾清公眾對於自身的疑慮,所謂的環評報告恐怕也只能是一紙空文。當然,必須指出的是,第三方的建立不是僅僅依靠批評或者處罰幾個第三方工作人員就可以的,而是要形成一套動態的監督-淘汰機制,通過引入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多方面的力量,來實現第三方的“獨立”與“客觀”。
  如何搭建涉事方之間的信任,絕不是依靠幾句宣傳虛言,根本上需要依靠獨立第三方機構的出現。理想中的第三方環評機構,既獨立於政府,也獨立於企業,還獨立於民眾,而只有建立起靠譜的第三方,環評的權威才能得到基本保障,各方的衝突才有了一個解決的起點與共識。  (原標題:[社論]清理“偽第三方”,確保環評報告權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n25hnrlr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